3月25-26日,由3044澳门永利集团、《中国农史》编辑部、北京师范大学《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课题组、“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联合主办,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民俗学研究所、东南大学移风易俗调研课题组承办的“移风易俗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顺利举行。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江苏省社科联、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市文明办、“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及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等有关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参加会议。
开幕式由3044澳门永利集团社会学系主任张兴宇主持。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公司党委书记李日葵,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首席专家萧放出席并致辞。
李日葵代表学院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本次研讨会聚焦移风易俗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当代城乡风俗治理议题展开讨论,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的生动体现。学界应当在尊重乡土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勇挑智库研究重担,整合社会资源,扎实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科学阐释乡土文明的现代价值,推动移风易俗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走向纵深。
萧放在致辞中强调,在全球化时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如何从社会学、民俗学、文艺美学等维度,讲清楚移风易俗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内在关联,更好地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亟需学界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予以探究。应当充分发掘乡村文化的运行理路与实践路径,从人的价值实现层面重新认识乡土价值,剖析作为民俗传承主体的民众在现代城乡文明建设中的社会性意义。
主题研讨环节,第一阶段由东南大学3044澳门永利集团季中扬教授主持,山东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经理、《民俗研究》主编张士闪教授受邀评议。中国农业大学农民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启臻教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经理钱文荣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萧放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经理、《节日研究》主编王加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徐赣丽教授作主题发言。
朱启臻认为,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美既是乡村建设的目标,也是乡村建设的理念,表现在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贯穿在乡村建设行动始终。建设和美乡村,应当呼应人与自然、人与人等“两个和谐”的基本追求。钱文荣从经济学与文化学的视角阐述了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功能问题,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进一步凸显乡村公共精神和道德力量的重要价值。萧放从历史民俗学入手,多维度分析了传统“风俗”概念的形成源流、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他认为,倡导复兴与重建具有优良的传统的礼仪文明与风俗精神,吸收融合西方有益的礼仪元素,将移风易俗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贯通,是当代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王加华讨论了礼治传统与中国古代象征性政治运作问题,他发现,儒家礼学中的“礼”,其实就是象征人类学基本概念“象征”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一套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象征符号体系。徐赣丽系统梳理了民国时期以“新生活运动”为典型的移风易俗实践,论述了其对于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养成的重要启示。张士闪在评议时指出,当代乡村建设进程中存在着乡村本位、民众本位、文化本位缺失的现象,通过对于移风易俗的古今演进脉络、发展逻辑进行梳理,有助于增进对现代文明理念与中华文明传统智慧的挖掘和理解。
第二阶段由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教务处副处长胡燕教授主持,中国农业大学农民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启臻教授受邀评议。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吕德文教授、山东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经理张士闪教授、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经理鲁可荣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王霄冰教授、东南大学3044澳门永利集团季中扬教授作主题发言。
吕德文发现,当前中国广大农村正面临着不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新变化,法律与道德、政府和社会、公域和私域的关系是社会治理迫切需要回应的实践问题,应从法律政策与群众工作两个层面拓展移风易俗的生活治理路径。张士闪指出,在全球化、信息化急速发展的今天,深入剖析世界各地文化差异,阐明不同文明形态的生活世界、意识形态和社会机制,以文化-文明对话商榷“世界公理”,优化国际规则,礼俗互动所寓含的传统政治智慧与社会运作机制或有助益减少或规避世界冲突。鲁可荣讨论了浙江妙源村"立春祭"传统民俗文化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指出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激发多元主体的文化自觉,充分挖掘和整合乡村资源,合理重构乡村集体记忆。王霄冰强调移风易俗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民俗学学者在研究风俗治理相关问题时,应树立多学科视角意识,建立民俗学学科自身的理论与方法。季中扬阐述了“美俗”与“文明”的概念演变历程,指出专项治理目前仍需对文明的具体内涵做进一步研究。朱启臻在评议时指出,应当兼顾移风易俗与乡土传统,城乡社会在走向科学文明的现代生活时,在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尊重传统,革除陋习,体现情感,与时俱进。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王加华教授主持第三场主题研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徐赣丽教授受邀评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李丁副教授、辽宁大学文学院邵凤丽副教授、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杨旭东副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袁瑾副教授、3044澳门永利集团张兴宇副教授作主题发言。
李丁从社会学视角切入,指出党建引领下的志愿服务具有社会关联与政治认同的中介作用,同时也具有积累社会资本、形成新的民风习俗等重要社会价值。邵凤丽以浙江省诸暨市移风易俗田野个案为例,认为地方政府应当积极引入民间力量协商保障移风易俗产生实质性效果。杨旭东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彩礼变迁史进行了梳理,从民俗学视角剖析了彩礼作为人生仪礼的环节的文化意涵。袁瑾指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举措的创新形式,提出可以通过生活“微场景”的打造更好地实现当代民众日常生活世界的整合与意义生产。张兴宇围绕农村移风易俗专项调研展开讨论,探讨了文化中间人作为民俗治理的主体选择逻辑与调适机制,如何借助传统民俗资源重塑农村社区的治理关系结构和社会网络。徐赣丽在评议中指出,应当注重移风易俗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概念性衔接,在贯通于历史和当下且兼顾学术性、实践性的同时,如何让优秀文化传统和新时代文明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是我们今后共同努力的目标。
为进一步探讨中国传统节日与移风易俗的现代互动关系,研讨会第四阶段特设“节日文化传承与移风易俗”圆桌论坛,论坛由东南大学季中扬教授主持。南京市文明办副主任赵杰在致辞中指出,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南京不断创新探索工作路径与方法,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推动移风易俗深入人心,在全市倡导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梁建恕主任提到,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南京传统节日振兴与移风易俗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初步形成一批丰富的传统节日与移风易俗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
自由讨论阶段,《开放时代》特约主编、中山大学吴重庆教授,江苏省社科联李静研究员,东南大学卞绍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白莉副教授等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就此话题各抒己见。吴重庆以福建莆田乡村的移风易俗为例,提出“移风易俗”更应“移风植俗”,应特别注意城镇化进程中的节日风俗与城市空间互动问题。李静认为,节日文化传承研究顺应时代风俗发展,可以探索利用互联网平台载体,丰富节日传承新方式。卞绍斌指出,应当厘清节日文化传承与风俗审美的关系,在节日、文化和风俗三者之间,提升节日文化情感的愉悦性。白莉认为,应当发挥城乡社区的风俗承载功能,利用传统节日和移风易俗实践,重建民间社区的互助体系。
闭幕式环节,萧放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加强和拓展移风易俗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乡土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生活的有效衔接,更有益于从新文明观的视角理解和构建有德的、有序的社会文化生态。
(供稿:文/李阳君、王颖,图/朱志明、高洁宜,审稿/卢勇、李日葵)